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左侧广告位一 |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页头部广告位 |
方山子传翻译及原文(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注释)
方山子传
宋·苏轼
方山子,光、黄①间隐人也。少时慕朱家、郭解②为人,闾里之侠皆宗之。稍壮,折节读书,欲以此驰骋当世,然终不遇。晚乃遁于光、黄间,曰岐亭。庵居蔬食,不与世相闻。弃车马,毁冠服,徒步往来山中,人莫识也。见其所著帽,方耸而高,曰:“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?”因谓之方山子。
余谪居于黄,过岐亭,适见焉,曰:“呜呼!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,何为而在此?”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。余告之故,俯而不答,仰而笑,呼余宿其家。环堵萧然,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。
余既耸然异之,独念方山子少时,使酒好剑,用财如粪土。前十有九年,余在岐下,见方山子从两骑,挟二矢,游西山,鹊起于前,使骑逐而射之,不获。方山子怒马独出,一发得之。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,自谓一世豪士。今几日耳,精悍之色,犹见于眉间,而岂山中之人哉!
然方山子世有勋阀④,当得官,使从事于其间,今已显闻。而其家在洛阳,园宅壮丽,与公侯等。河北有田,岁得帛千匹,亦足以富乐。皆弃不取,独来穷山中,此岂无得而然哉!
余闻光、黄间多异人,往往阳狂垢污,不可得而见,方山子傥见之与!
【注】①光、黄:州名,光州在今河南省境内;黄州在今湖北省境内。②朱家、郭解: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,喜替人排忧解难。③方山冠:唐宋间隐士喜戴的帽子。原为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师所戴。④勋阀:功劳。
1.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:尊重,尊崇
B.然终不遇 遇:待遇
C.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:使……跟从
D.岁得帛千匹 岁:每年
2.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()
A.①欲以此驰骋当时
②亦足以富乐
B.①因谓之方山子
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
C.①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
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
D.①见其所著帽,方耸而高
②序八州而朝同列
3.下面各句全都能直接表现方山子遗世孤傲性格的一项是( )
①庵居蔬食,不与世相闻②弃车马,毁冠服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酒好剑,用财如粪土。
⑤方山子怒马独出,一发得之⑥皆弃不取,独来穷山中
A. ①②③ B.①②⑤ C.①③④ D.①②⑥
4.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叙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方山子,名叫陈慥,字季常。他是苏轼的朋友。因隐居光州、黄州的岐亭山中,头戴方形的高帽子,像古代的方山冠模样,因此才被人称作“方山子”。
B.作者拜访故友,路上偶遇方山子,方山子热情接待了他。作者很奇怪以前这个嗜酒好剑,用财如粪土的侠士,如今俨然成了一个悠游自得聊以卒岁的隐士。
C.方山子家里本来世代功勋有官可做,在洛阳的老家也有雄伟富丽的田园宅舍,在河北也有田地,这些他都抛弃了,作者认为正是这种无所得而得的人生态度才使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。
D.方山子之所以弃富贵而乐归隐,是因为“不遇”,而作者自己也仕途坎坷,一再遭贬。从这点上说,文章也隐约寄托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。
5.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(1)见其所著帽,方耸而高,曰:“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?”因谓之方山子。
译文:
(2)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。余告之故,俯而不答,仰而笑,呼余宿其家。
译文:
(3)前十有九年,余在岐下,见方山子从两骑,挟二矢,游西山,鹊起于前,使骑逐而射之,不获。
译文:
【参考答案】
1.B 解析:B际遇、机会
2.A 解析:A项,第一个“以”,介词“凭借”。第二个“以”表目的的连词“用来”。B项,两个“因”,都是连词“于是“。C项,两个“所以”,表因果关系的连词,“……的原因(缘故)”。D项,两个“而”,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,可译为“并且”。
3.D 解析:③⑤间接。④是豪侠一面。
4.B 解析:应为作者贬官期间,从岐亭路过,偶然见到了方山子。
5.(1)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,就说:“这大概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吧?”因此就称他为“方山子”。
(2)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。我告诉了他,他低头不语,继而仰天大笑,招呼我住到他家。
(3)十九年前,我在岐下,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,身藏两箭,在西山游猎。只见前方飞起一只鹊鸟,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,没有射中
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“方山子传”的文章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页头部广告位 |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
- 热门浏览
- 热门标签
- 最新评论
-